汽车行业专题报告:基于优质细分车格筛选方法论前瞻上海车展
目 录
一、方法论:基于优质细分车格筛选方法论,前瞻评判车企新车布局
二、头部自主:新车着重布局优质车格体现需求把控能力优势
三、新势力:各厂商延续前期策略,整体节奏放缓
四、合资:电动化节奏仍落后,优质车格布局较弱
五、投资建议
六、风险提示
2023年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十大展望:自主崛起新时代,电动智能新篇章
目 录
展望一、比亚迪销量突破 300 万,成为国内销量第一品牌
展望二、理想汽车有望实现稳定季度盈利,成为国内首个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展望三、新能源整车格局变化,有望形成“一超多强”新格局
展望四、自主混动继续放量,国内插电混有望达 353 万辆
展望五、整车出口继续高增长,零部件海外工厂开始投产
展望六、重卡 2023 年复苏向上,并开启新一轮向上周期
展望七、高压快充快速推进,产业链有望迎来订单落地大年
展望八、高阶智能驾驶推进,大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加速落地
展望九、汽车芯片制造国产化进程加速
展望十、线控制动国产玩家开始大放量
风险提示
特斯拉专题报告:基于投资者日的再思考,顺应周期更迭,又至推陈出新
目录
1、投资者日信息梳理
2、下一代平台和新车型的猜想
3、投资观点
4、附录与风险提示
特斯拉跟踪分析报告:特斯拉FSD,2023突围之年
目录
1、报告缘起
2、FSD 硬件:HW 4.0 料将在年内上市
3、FSD 软件:已更新至 Beta V11.3,并面向北美付费用户推送
4、FSD 商业化:目前渗透率仍偏低,美国政策整体支持
5、风险因素
6、投资建议
上海车展技术专题分析:插混全新品牌序列升级,智能化配置及场景丰富
目录
1. 电动化:纯电续航里程提升,插混技术迭代升级加速
2. 智能化:新车智能化持续提升,配置和应用场景逐步增加
3.风险提示
2022_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功能需求发展白皮书
目录
1、中国汽车座舱行业背景综述
2、中国汽车座舱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中国汽车座舱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汽车行业品牌白皮书:制胜行业“下半场”,汽车品牌加速转型重构
中国汽车品牌“突围”五大关键议题
一、“各显身手,通力合作”:如何实现集团内多品牌的区隔与协同
二、“独具匠心,双管齐下”:如何平衡品牌锐化和主流人群覆盖
三、“继往开来,焕发新生”:如何实现原有燃油车品牌的焕新转型
四、“扬帆远航,因地制宜”:如何打造国际化的品牌体系
五、“上下同心,体系制胜”:如何搭建产品、营销、服务等支撑体系
巨量算数-向“新”引力,加速共鸣-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趋势洞察报告
用户需求带动市场重构,市场革新催生用户新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变革下,挖掘用户新趋势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报告通过用户调研及品牌分析,洞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提出认同感、价值感、专业感、仪式感和归属感五大维度的用户“新五感”,为各新能源汽车阵营品牌提供精准的消费需求和营销趋势。
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整合应用技术指南
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整合应用技术指南
低碳出行引领可持续发展:汽车电动化转型驶入“加速道”
摘要:
1、50% 的消费者预计会在未来三年内拥有一辆电动汽车。
2、汽车行业高管预计,到 2030 年,其组织在电动汽车上的支出将增加 61%,电动汽车销售份额将达到 40%。
3、只有不到 30% 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认为,汽车 IT 系统(包括电动汽车平台)是电动汽车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4、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展望2025,线控制动行业有望快速发展,智能化趋势下高增长赛道,国产替代可期
目录
1、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引领汽车制动技术走向线控
2、线控制动属于制造业,符合汽车制动长期发展趋势
3、驻车制动:2025 年 EPB 市场有望达 230 亿元
4、行车制动:2025 年市场空间有望达 168 亿元
5、建议关注
6、风险提示
电子行业2023年策略报告:周期复苏,否极泰来
正文目录
1、 行业回顾:全年弱势下行,静待周期见底
2、 半导体:周期逐步触底,布局时点已现
3、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需求疲软,折叠屏、XR 设备渗透加速
4、 汽车电子: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创新浪潮推动汽车电子变革
5、 被动元件:底部企稳,反弹空间看需求增长
6、 激光:制造业反弹有望迎来拐点
7、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
8、风险提示
半导体MCU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国产替代进阶,国内MCU厂商砥砺前行
目 录
一、 MCU 应用领域广泛,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二、 汽车/工控/新兴消费驱动,MCU 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三、 库存持续消化,供需改善可期.
四、 相关标的
五、 风险提示
知见:焉知智电产业3月刊【汽车人都关心的汽车事】.pdf
2023年3月智能电动汽车时事精析,下载阅读全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洞察白皮书:向“新”引力,加速共鸣
新能源汽车发展驶过2022年,即便面对大环境经济下行压力,行业依旧向阳而生。疫情后销量恢复迅速,市场渗透率仍呈增长趋势,大量用户购买需求等待释放。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转型与新兴品牌入
局也对现有的格局进行重塑,中国新能源车市逐渐从资格赛进入淘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