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SoC芯片产业分析报告(五):国内外重点企业及产品布局
5.国内外重点企业及产品布局
5.1 国外芯片厂商
5.1.1 英伟达
1)公司介绍
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4月,早期专注PC图形计算,后来逐步将重点转移至AI领域。1999年英伟达推出首款GPU,主要用于3D图像渲染加速;2006年英伟达开发了基于GPU的“CUDA”开发平台,让GPU实现通用计算功能,GPU的应用逐步从游戏扩展至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现在,英伟达不仅仅是一家芯片公司,更是一家具备全栈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可提供芯片、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功能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仿真测试和训练平台的全栈工具链。
公司发展历程:
-
1993年4月,Chris Malachowsky,Curtis Priem和黄仁勋三人联合创立了英伟达。
-
1999年,英伟达发布第一代GPU架构 —— GeForce 256,并历史上首次提出GPU概念。
-
2006年,英伟达发布首个通用GPU计算架构 —— Tesla,该架构支持使用C语言进行GPU编程,可以用于通用数据并行计算。此事件标志着GPU开始从专用图形处理器转变为通用数据并行处理器。
-
2008年,英伟达推出Tegra移动处理器,可以应用于移动设备和汽车系统。
-
2015年,英伟达开始进入车载领域,并推出了第一代车载计算平台:Drive PX。
-
2016年1月,英伟达推出第二代车载计算平台:Drive PX2。同年9月,英伟达发布了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Xavier SoC芯片。
-
2019年,英伟达在GTC大会上推出了 DRIVE AGX Orin™平台,内置了Orin SoC 芯片。
-
2020年,英伟达Xavier SoC芯片在小鹏P7上首搭量产应用。
-
2022年3月,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宣布,Orin SoC芯片将在当月正式投产发售。同年9月,英伟达在秋季GTC大会上发布了算力高达2000TOPS的车载SoC芯片 —— Thor,并计划在2025年量产上车应用。
-
2023年3月,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宣与台积电、ASML、Synopsys三大半导体巨头合作,将英伟达加速运算技术用于芯片光刻中的计算光刻中,并推出用于计算光刻的软件库“cuLitho”。
- 2024年3月,英伟达在GTC大会正式推出新一代GPU架构Blackwell,同时,还宣布比亚迪在未来车型平台中将会采用Drive Thor芯片。
2)产品布局
自从2015年进入车载领域,到现在为止,英伟达先后推出了Tegra系列、Paker、Xavier、Orin等多款SoC芯片。当前,在智能驾驶大算力SoC芯片领域,Orin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2022年,英伟达还发布了新一代用于舱驾一体,或中央计算的超大算力Thor芯片,计划在2025年量产。
-
Xavier芯片:采用12nm FinFET工艺制程,集成90亿颗晶体管,芯片面积为350平方毫米,AI算力达30TOPS,功耗为30W。基于 Xavier SoC芯片,英伟达发布了第3代车载计算平台:Drive AGX Xavier和 Drive AGX Pegasus。其中,Drive AGX Xavier平台集成2颗Xavier芯片,面向 L2/L3级自动驾驶场景;Drive AGX Pegasus平台集成2颗 Xavier 芯片和2颗Turing架构独立的GPU,算力达320TOPS,功耗 500W,面向 L4/L5自动驾驶场景。
-
Orin 芯片:采用7nm工艺制程,集成170亿颗晶体管,AI算力可达254TOPS,功耗为45W。基于 Orin SoC 芯片,英伟达在 2020年5月发布了第4代车载计算平台:Drive AGX Orin。Drive AGX Orin平台可搭载2颗Orin芯片和2颗Ampere架构的独立GPU,最高算力达2000Tops,功耗为800W,可以实现ADAS解决方案和L5级的Robotaxi。
-
Thor芯片:Thor采用4nm工艺制程,集成770亿个晶体管,算力达2000TOPS@FP8。在架构方面,Thor芯片集成Grace CPU 、Ada Lovelace GPU和 BlueField DPU等。
英伟达智驾SoC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公司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12 德州仪器
1)公司介绍
德州仪器(T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公司名称为Geophysical Service Incorporated,简称为 GSI,主要业务是专门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反射地震验测方法。1951年12月,公司更名为: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TI),并于1954年正式进军半导体市场。
1950年代开始,TI便开始在德州兴建半导体制造工厂。2000年左右,半导体产业开启了设计和制造分工的浪潮,很多公司都转型做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公司,但TI依然坚持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目前,TI在全球具有15个制造基地,包括多家晶圆制造厂、封装测试厂、凸点加工厂以及晶圆测试厂。
现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模拟芯片和嵌入式处理器等,具体产品分类包括放大器、音频、时钟和计时、数据转换器、DLP、接口、MCU和处理器、电源管理、射频和微波、传感器等,合计约8万个产品组合。按照下游应用分类,2023年,TI的收入占比构成为:工业占40%、汽车占34%、个人电子设备占15%、通信设备占5%、企业级系统占4%、其他占2%。
2)产品布局
目前,TI在ADAS领域的产品线主要是TDA4系列,包括TDA4 VL、TDA4 VM和TDA4 VH不同的版本配置,以适配不同的市场定位需求。其中TDA4 VL主攻前视一体机及入门级泊车控制器市场;TDA4VM主攻轻量级多芯片SoC行泊一体或者单SoC分时复用行泊一体市场;TDA4VH主攻轻量级单SoC全时运行行泊一体市场。
TDA4系列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TI官网产品手册)
5.1.3 Mobileye
1)公司介绍
1999年,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Amoon Shashua教授和Ziv Aviram创立了Mobileye。2004年,Mobileye发布了第1代自研芯片EyeQ1,并将其视觉算法固化到自家芯片上。在此之前,Mobileye 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基于视觉算法的软件方案。自此之后,Mobileye 开始逐渐从算法/软件供应商转为提供打包解决方案的系统服务商。
公司发展历程:
- 1999年,Mobileye成立
- 2004年,Mobileye发布第一代芯片EyeQ1
- 2007年,沃尔沃成为首个搭载Mobileye芯片的车企
- 2008年,Mobileye发布第二代芯片EyeQ2
- 2012年,EyeQ系列芯片累计出货突破100万片
- 2014年,EyeQ3正式量产;借助EyeQ3芯片,业内首次实现基于单目配置的AEB功能
- 2017年3月,Mobileye被英特尔以15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 2018年,EyeQ4量产上市,首搭车型是蔚来ES8
- 2021年,EyeQ5量产上市,首批搭载车型为极氪001和宝马iX。截止到12月,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出货量已突破1亿片
- 2022年,Mobileye发布了三款芯片产品:EyeQ6L、EyeQ6H、EyeQ Ultra
- 2023年,EyeQ系列芯片已经累计出货量突破1.4亿片
2)产品布局
2003~2021年,Mobileye发布并量产了5代芯片:EyeQ1~EyeQ5;2022年,在CES展上,Mobileye又发布了三款最新的芯片EyeQ6L、EyeQ6H以及EyeQ Ultra,分别应用于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
EyeQ系列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EyeQ6系列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1.4 安霸半导体
1)公司介绍
安霸半导体(Ambarella)成立于2004 年,是一家专注于AI视觉感知芯片的半导体公司。安霸的AI芯片产品支持超高清图像处理、视频压缩、深度神经网络高效运行,可从高分辨率视频和雷达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安霸在车载领域具有从主流L2到大算力域控的全套芯片解决方案,并高效支持大语言模型等前沿应用。车载领域的产品应用主要包括ADAS、智能座舱DMS/OMS、行泊一体域控、电子后视镜CMS、行车记录仪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等。
公司发展历程:
- 2004年,安霸在硅谷成立
- 2007年,安霸中国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
- 2012年,安霸在纳斯达克上市
- 2014年,安霸开始进入汽车前装市场
- 2015年,安霸收购意大利汽车自动驾驶算法公司VisLab
- 2017年,带有自主研发AI引擎的AI视觉SoC 芯片CV1上市
- 2018 年,10nm工艺制程车规级CV2系列芯片上市
- 2021年,安霸收购4D毫米波雷达算法公司傲酷
- 2022年,安霸推出5nm大算力车载中央域控芯片CV3-AD
- 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安霸推出5nm车规AI 芯片CV72AQ,同年面向量产的CV3-AD685顺利点亮并开始提供样片。
- 2024年,在CES期间,安霸推出两款CV3-AD系列的智驾域控芯片:CV3AD-635和CV3AD-655。
另外,安霸计划推出新一代前视一体机芯片CV75AQ。
2)产品布局
依据制程工艺不同,目前,安霸 CV系列车规级AI SoC芯片可划分成两大类:10nm工艺制程芯片和5nm 工艺制程芯片。
- 10nm车规芯片系列
CV2x系列芯片采用10nm工艺制程,符合AEC-Q100 Grade2等级要求,主要产品有:CV2FS、CV22FS、CV2AQ、CV22AQ、CV25AQ、CV28AQ,并且都已经在乘用车项目上量产应用。另外,CV2系列车规芯片所使用的SDK 软件相互兼容,支持多种算法开发和优化;同时,该系列芯片提供磐石信息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支持硬件信息安全;其中,CV2FS/CV22FS 达到了芯片级别的 ASIL-C 等级,功能安全岛 ASIL-D 等级。
- 5nm车规芯片系列
CV3-AD系列:2022年1月,安霸发布了大算力域控 AI SoC芯片CV3的旗舰版本 CV3-AD-High 。该系列芯片支持硬件HSM以及 ASIL-D等级的功能安全岛,整个芯片可以达到 ASIL-B 功能安全等级。2023年1月,安霸在CES上宣布推出CV3系列的量产版本 CV3-AD685;2024年1月,安霸又陆续发布另外两款CV3-AD系列智驾域控芯片:CV3-AD635和CV3-AD655,覆盖不同性能和成本区间,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安霸对 CV3-AD 系列芯片进行了平台化设计,可提供完整的高阶智驾域控系列方案,从 “无图”高速 NOA(CV3-AD635)到“无图”城区 NOA(CV3-AD655),最后再到“无图”L3及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CV3-AD685)。
CV3三款不同算力芯片的DEMO效果展示
CV72AQ:2023年4月,安霸发布了搭载CVflow3.0 AI 架构的AI视觉芯片CV72AQ,该芯片内置2颗ARM Cortex-A76 CPU内核,CPU算力达20KDMIPS,AI等效算力40TOPS。
安霸智驾SoC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1.5 高通
1)企业介绍
高通成立于1985年,早期以提供卫星系统移动通讯解决方案为主。1999年,高通开始进行业务转型,将手机业务和无线业务分别出售给了京瓷和爱立信,自身则专注于技术许可(QTL)和半导体芯片(QCT)两大业务。
2002年开始,高通开始切入到车载领域,它先是向车企提供车载网联解决方案 ——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联合通用汽车推出安吉星车载网联解决方案,致力于为车主提供远程服务。后来,业务逐渐延伸至智能座舱产品及解决方案,现在高通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通信技术公司。
2)产品布局
在智能座舱应用领域,2014至2021年期间,高通先后推出4代智能座舱SoC芯片,主要包括602A、820A、SA8155P和SA8295P。
- 602A芯片:2014年1月,高通在CES上发布了专门用于汽车娱乐系统的第一代智能座舱芯片骁龙602A。602A采用28nm工艺制程,基于手机芯片骁龙600改版而来,能够支持3屏同显(1080p60@中控屏 + 720p60@仪表 +540p60@HUD)。
- 820A芯片:2016年1月,高通在CES上发布了第二代智能座舱芯片骁龙820A。820A采用14nm工艺制程,基于手机芯片骁龙820改版而来,最多可支持8个摄像头同时输入,最高支持4K分辨率以及多个触屏显示。
- SA8155P芯片:2019年1月,高通在CES上发布了第三代智能座舱芯片骁龙SA8155P。SA8155P采用7nm工艺制程,基于手机芯片骁龙855改版而来,最多可支持8个摄像头同时输入,最高支持4块2K屏幕或3块4K屏幕同时显示。
- SA8295P芯片:2023年5月,高通推出第四代智能座舱芯片骁龙SA8295P。SA8295P采用5nm工艺制程,基于手机芯片骁龙888改版而来,CPU算力200KDIMPS,GPU算力3000GFLOPS,AI算力达30TOPS,最多可支持16路摄像头同时输入,最高支持11个屏幕同时显示。
高通座舱SoC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2 国内芯片厂商
5.2.1 地平线
1)公司介绍
2015年7月,地平线成立,秉持着软硬结合的理念,聚焦边缘人工智能芯片方向。其业务布局围绕着以人工智能芯片为核心,为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提供包括智能芯片、专用的软件、算法和开放工具链等在内的核心技术和服务。
公司发展历程:
-
2015年7月,地平线成立,并聚焦边缘AI芯片方向。
-
2016年3月,地平线发布了第一代BPU架构——高斯架构。
-
2017年12月,地平线发布两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征程1.0和旭日1.0。
-
2019年8月,地平线宣布量产中国首款车规级智能芯片征程2。
-
2020年1月,地平线在CES2020上发布了搭载征程2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atrix2。
-
2020年9月,地平线正式推出车规级芯片征程3;12月,征程2累计出货量突破16万片。
-
2021年7月,地平线发布大算力芯片征程5;12月,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0万片。
-
2022年9月,地平线征程5芯片在理想L8Pro版上量产应用;11月,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片。
-
2023年4月,地平线推出自研的基于软硬结合的智能驾驶专用计算架构BPU®纳什;当月,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300万片。
-
2023年11月,地平线在广州车展期间对外透露,地平已与 30 家自主与合资品牌车企达成前装量产合作,征程系列芯片前装量产出货已达 400 万片,量产上市车型超过 50 款。
-
2024年4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前装量产出货已达 500 万片;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地平线征程6系列。
2)产品布局
目前,地平线已经量产上车的芯片有:征程2、征程3和征程5。另外,新一代大算力芯片征程6计划在2024年4月对外发布。
-
J2芯片:2019年8月,地平线发布了征程2芯片。征程2采用28nm制程工艺,AI算力达4TOPS,典型功耗为2W,17*17mm BGA 封装工艺。
-
J3芯片:2020年9月,地平线正式推出征程3芯片。征程3采用16nm制程工艺,AI算力可达5TOPS,典型功耗为2.5W,支持对 H.264 和 H.265 视频格式的高效编码。
-
J5芯片:2021年7月,地平线推出征程5芯片。征程5采用16nm制程工艺,AI算力可达128TOPS,典型功耗为30W;外部接口丰富,可支持接入超过16路高清视频输入;支持H.265/JPEG实时编解码。
- J6芯片:征程6系列芯片在2024年4月正式发布。征程6系列共推出六个版本,包括征程6B、征程6L、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征程6P,面向不同智能驾驶场景进行了计算方案的灵活配置。据了解,征程6系列将于2024年内开启首个前装量产车型交付,并预计于2025年实现超10款车型量产交付。
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2.2 黑芝麻
1)公司介绍
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定位于车规级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可提供自研的IP核、算法以及芯片,为客户提供全栈式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服务。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7月,黑芝麻成立
-
2019年8月,黑芝麻发布华山一号A500,单SOC可提供5-10TOPS的算力
-
2020年6月,黑芝麻发布华山二号系列芯片:A1000和A1000L
-
2021年4月,黑芝麻发布华山二号系列芯片:A1000pro,同年7月,流片成功
-
2022年9月,黑芝麻与吉咖智能开展深度合作,并规划在吉利汽车上搭载A1000芯片。同年12月,宣布与东风集团合作,并在其纯电动轿车及SUV车型上搭载A1000芯片。
-
2023年4月,黑芝麻发布武当系列跨域芯片C1200;同年5月, 宣布与一汽集团联合合作,在红旗车型上部署华山A1000L芯片。
2)产品布局
目前,黑芝麻系列芯片产品主要包括:
-
华山系列:华山A1000系列 —— A1000、A1000L、A1000Pro
-
武当系列:武当C1200系列 —— C1236、C1296
黑芝麻系列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5.2.3 芯驰科技
1)企业介绍
2018年6月,芯驰科技成立,致力为未来智慧出行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车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芯片产品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和高性能MCU四大领域。
在车规认证方面,芯驰先后获得了德国莱茵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流程认证、AEC-Q100 Grade 1/Grade 2可靠性认证 、德国莱茵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以及工商总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密信息安全双认证,成为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
目前,芯驰四个系列芯片均已量产,出货量超过450万片。芯驰已经服务超过260家客户,拥有近200个定点项目,覆盖了中国90%以上车企,以及部分国际主流车企,包括上汽、奇瑞、长安、东风、一汽、理想、日产、本田、大众等。
公司发展历程:
-
2018年6月,芯驰科技成立
-
2019年10月,完成16nm车规级芯片流片
-
2020年5月,同时发布舱之芯X9、驾之芯V9、网之芯G9的首款产品
-
2021年12月,网之芯获得国密信息安全认证,并且单月量产出货达10万片
-
2022年4月,控之芯MCU正式发布
-
2023年4月,舱之芯X9和驾之芯V9芯片同时进行全新换代升级,推出智能座舱芯片X9SP和智能驾驶芯片V9P。
-
2024年3月,芯驰发布全新升级的座舱芯片X9H 2.0G ,定点车型最早将于2024年底量产上市。
-
2024年4月,在北京车展上,芯驰发布了面向中央计算而设计的多核异构计算平台-X9CC,同时,还与东软睿驰联合展出中央计算单元X-Center2.0。
2)产品布局
在智能座舱应用领域,芯驰科技“舱之芯”X9 系列芯片包括 X9E、X9M、X9H、X9HP、X9U和X9SP等。这些芯片采用平台化的方案设计,集成了 CPU、GPU、AI 加速器、视频编解码处理器以及其它加速单元。另外,X9系列芯片集成丰富的接口和总线协议,比如PCIe3.0、USB3.0、千兆以太网、CAN-FD,便于以较低成本无缝衔接应用在车载系统上。
芯驰座舱SoC芯片基本情况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资料整理)
X9系列芯片可以提供不同级别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入门级座舱解决方案、主流座舱解决方案和旗舰版座舱解决方案。
-
入门级座舱解决方案:基于X9E/X9M芯片,芯驰科技的参考设计采用硬隔离的方案,在单芯片上运行FreeRTOS/QNX/Android双操作系统,实现了全虚拟仪表和中控显示的整合。
-
主流座舱解决方案:基于X9H/X9HP芯片,芯驰科技的参考设计针对用户常见的车载应用场景,在360°环视系统、语音唤醒等典型工作场景,利用芯驰内置的硬件加速单元实现快速启动、快速唤醒等功能。同时通过Slim AI Engine对轻量级的AI运算进行优化,支持安卓系统的AI加速,可支持人脸识别及手势互动等应用。
-
旗舰级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基于X9U、X9SP等芯片,提供支持高达6-10个屏幕的全功能座舱解决方案。通过硬件虚拟化支持技术,可以在单个处理器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同时通过硬件安全管理模块共享访问CPU/GPU等多种外设,实现高效、安全的系统管理。
旗舰级座舱解决方案(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5.2.4 杰发科技
1)公司介绍
杰发科技(AutoChips)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汽车电子芯片及相关系统的研发与设计。2017年3月,杰发科技被四维图新收购,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四维图新汽车智能化战略布局中的“智芯”板块业务,为整体业务架构提供底层硬件支持。目前,杰发科技在合肥、深圳、上海、武汉、北京和荷兰设立有研发及市场销售中心。
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芯片主要涵盖智能座舱SoC、车联网SoC、车载信息娱乐系统SoC、车规级微控制器MCU、胎压监测专用传感器芯片TPMS、车载音频功率放大器AMP等,并且四大产品线(SoC/MCU/AMP/TPMS)全部通过车规级认证并成功量产。
通过车规认证的4大产品线:SoC、MCU、AMP、TPMS(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公司发展历程:
杰发科技发展历程(信息来源:企业官网)
2)产品布局
在智能座舱领域,杰发科技的芯片产品主要包括:AC8015系列和AC8025系列。
AC8015芯片已经在2021年开始量产应用,搭载车型多达几十款。截止到目前,AC8015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百万颗。并且,该芯片支持1080P双高清异显,最大支持1920×1200@60Hz显示分辨率,具有车载以太网、PCIe、USB3.1等多种高速通讯接口,符合AEC-Q100车规认证。
AC8025采用16nm工艺制程,将高度复用AC8015的软件架构,自带SDK API并向前完全兼容。AC8025内置NPU,可提供AI应用解决方案,基于智能座舱域可扩展融合面部识别(Face ID)、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乘客监测系统(OMS)、姿态和手势识别等应用。目前,AC8025E和AC8025H芯片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杰发科技座舱SoC芯片基础信息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材料整理)
5.2.5 芯擎科技
1)公司介绍
芯擎科技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高性能车规级芯片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提供。目前,芯擎科技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沈阳和重庆设有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驾驶的乐趣”为发展使命,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芯片整体方案提供商。
2)产品布局
智能座舱:2021年12月,芯擎科技发布了其首颗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并于2023年3月30日宣布正式量产。2023年9月,领克08正式上市,为龙鹰一号首款落地车型,其智能座舱全系标配2颗龙鹰一号芯片。
目前,座舱SoC芯片龍鹰一号”已量产应用在领克06、领克07、领克08和睿蓝7。截止2023年年底,该芯片的出货量已突破20万片。
智能驾驶:2024年3月,芯擎科技发布了其智驾SoC芯片——AD1000。AD1000采用7nm工艺制程, 符合AEC-Q100标准,CPU算力达250+ KDMIPS, NPU稠密算力高达256 TOPS, 通过多芯片协同可实现最高1024 TOPS算力。另外,AD1000集成高性能VPA与ISP,内置ASIL-D功能安全岛,拥有丰富接口,可全面满足L2至L4级智能驾驶需求。据了解,芯擎科技的高阶智驾芯片-AD1000将在2024年内向市场交付。
芯擎科技车载SoC芯片基础信息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材料整理)
5.2.6 联发科
1)公司介绍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5月,总部设于台湾省新竹,于2001年7月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全球前十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移动终端、智能家居、无线连接技术、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提供系统芯片整合解决方案。
2016年,联发科开始研发车载芯片,并于2018年,推出了针对智能座舱的MT2712芯片。2023年4月,联发科发布了全新汽车解决方案Dimensity Auto天玑汽车平台,包括Dimensity Auto座舱平台、Dimensity Auto联接平台、Dimensity Auto驾驶平台和Dimensity Auto关键组件四个部分。
2)产品布局
在智能座舱领域,2018年,联发科推出智能座舱SoC芯片MT2712,对标高通820A芯片。2019年,联发科发布智能座舱SoC芯片MT8666,对标高通SA8155P芯片,支持以VOS虚拟机的形式实现仪表、中控和副驾的三屏显示,并且拥有3路4 Lane MIPI CSI,即最大支持12颗100万像素摄像头输入。
2022年,联发科推出智能座舱SoC芯片8675,对标高通SA8295芯片,最多可支持6屏异显和4触摸屏操作。并且,内置4G/5G通信模组,可直接在单芯片上实现T-Box功能。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联发科正在主推MT8666和MT8675 这两款座舱SoC芯片。
联发科座舱SoC芯片基础信息梳理(信息来源:企业官网及其它公开材料整理)
5.2.7 爱芯元智
1)公司介绍
爱芯元智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公司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边缘侧、端侧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开发,已在行业大规模出货。
爱芯元速是爱芯元智车载品牌,2023年6月正式对外宣布入局车载行业,定位于Tier2,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上车量产。两大自研核心技术—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为车载前视一体机、行泊一体域控制器、CMS、DMS/OMS等提供全系列智能驾驶参考解决方案,同时拥有高效易用的工具链、丰富的软件开发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爱芯元智自研两大核心IP——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其中,爱芯智眸AI-ISP利用像素级的AI处理技术,能够在各种复杂应用场景中,全面提升成像效果,为后期智能处理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视频素材。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采用多线程异构多核设计,实现了算子、网络微结构、数据流和内存访问优化,高效支持混合精度算法设计,支持Transformer网络结构,为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产品布局
在车载领域,爱芯元智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了完善的产品路线图,覆盖高中低端市场,以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
其中,首款车规级芯片M55H已前装量产上车,主要适用于前视一体机ADAS方案以及CMS/DMS;第二款M76H芯片,2023年初已回片,已经通过车规认证,计划在2024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应用。该芯片能够支持BEV+Transformer,适用于单芯片全时行泊一体方案,且支持实现高速NOA功能。
爱芯元智智驾SoC芯片基础信息梳理(数据来源:企业官网)
热门文章
更多精华美文扫码阅读
焉知汽车
希骥电池与储能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