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感知进阶过程中的特征融合与目标融合,你看懂了吗?
作者 | 山丘
出品 | 焉知
基于特征融合和基于目标融合是在目标检测和跟踪领域中常用的两种不同的融合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图像处理技术中常用的方法,但它们的要求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基于特征融合要求芯片能够提取输入图像中的各种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融合并进行后续的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图像局部特征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场景,如人脸识别中的关键点定位、角点检测等。
而基于目标融合要求芯片能够检测和识别图像中的目标,然后将不同目标的信息进行融合。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整个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场景,如目标跟踪、目标识别等。
思考1:基于特征融合和目标融合的优劣势
基于特征融合的方式,首先可以利用不同特征的多样性,能够更全面地捕捉目标的不同属性和特征,提高检测和跟踪的性能。其次,能够通过多模态特征的融合,充分利用多个感知模块(如相机、雷达、激光雷达等)的信息,提供更准确和鲁棒的目标估计结果。最后,在目标检测和跟踪任务中,可以对特征进行自适应权重的学习,从而根据不同特征的可靠性动态调整融合过程。
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特征的可靠性对特征进行自适应权重学习提升融合性能呢?假设我们有两个传感器,分别收集到了距离和类型两个特征。我们想要将这两个特征融合起来以道路场景目标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每个特征的可靠性。
1) 可靠性的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对每个特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基于模型的方法(如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或专家知识来评估特征的可靠性。比如对于ACC跟车行驶这种场景下,就是目标的距离可靠性高于类型。
2)权重学习
其次,根据可靠性评估结果,可以为每个特征分配一个权重,表示其在特征融合中的重要程度,更可靠的特征应该具有更高的权重。在我们的例子中,可以将距离特征赋予较高的权重,而类型特征赋予较低的权重。
3)特征融合
根据特征的权重,将不同特征按权重进行线性叠加或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融合特征。在我们的例子中,最终的融合特征可以表示为:F_fusion = weight_1 *F_dis + Weight_2 * F_Type。
4)模型训练和评估
使用融合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机器学习算法,并将融合特征作为输入变量。通过比较只使用单个特征和使用融合特征的模型性能,可以评估特征融合对模型性能的提升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特征融合时,不同特征的权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领域知识和实验结果进行调优,并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进行权重的自适应学习。
然而,由于考虑目标特征而言,其相应的特征属性是非常多的,比如一个车辆目标就有距离、速度、位置、类型等等,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单独的处理就会增加计算和存储的复杂性,对硬件和算法的要求较高。在特征融合时,需要考虑特征的一致性和对齐问题,增加了算法设计和调优的挑战。此外,由于特征数量较大,特征融合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或冗余,需要合理选择合适的特征表示和融合策略。
基于目标融合的方式,则是在目标检测和跟踪任务中,将多个目标估计结果直接融合,可以提高整体的鲁棒性和准确性。这样就可以通过对不同目标估计结果的加权平均或投票方式,实现简单直观的融合过程。比如在自动驾驶中,预设在前方某个位置(误差范围内)由摄像头和雷达都检测到有车辆目标,那么此时就需要对该位置处该目标的存在性有无进行加权判定。因此,基于目标融合的方式适用于多个目标估计结果之间关联性不强的场景,可以独立地进行目标估计,然后进行融合。
由于目标融合没有充分利用多个感知模块的信息,可能无法获得全面的目标属性和特征。
同时,该过程需要对单个感知模块的目标估计结果进行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否则融合结果可能受到噪声或误差的影响。特别是,当目标估计结果之间的冲突或不一致性时,基于目标的估计过程时无法处理这种情况的,这将有可能导致融合结果出现偏差或误判。
综上所述,基于特征融合和基于目标融合都具有一些优势和劣势,根据具体的任务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融合方法。基于特征融合更适用于全面利用多模态信息,针对提高检测和跟踪性能的场景更加适用。而基于目标融合则更适用于估计结果相对独立和简单的融合方式的场景。
思考2:考虑两个芯片分别运行以上两种不同的算法,并进行结果的融合,有可能提升性能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每种算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融合可以综合利用它们的优点并弥补彼此的缺点。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芯片运行基于特征融合的算法,另一个芯片运行基于目标融合的算法。基于特征融合的算法可以从多个视角或模态中提取特征,获得丰富和全面的目标信息,但可能计算量较大。而基于目标融合的算法可以通过加权平均或投票的方式简洁地融合多个独立的目标估计结果,但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多模态信息。将这两种算法结果进行融合后,可以充分利用多模态信息并提高目标估计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比如对于自动驾驶系统道路上的一些装载有特殊货物的异形车辆检测,如果用简单的目标融合检测算法显然是容易出现漏识别或误识别的。主要体现在,由于各个感知源对该目标的识别都是通过提前训练好的算法模型进行识别的。但是,对于这种叠加的异型车辆则没有办法从模型库中做信息匹配。因此,如果可以先使用基于目标检测的识别算法对初始车辆目标进行识别,然后再通过利用基于特征检测的识别算法识别车辆特征和车上的货物特征,从而获得整体上更加全面的目标特征。最后,将基于特征检测结果与基于目标检测结果利用一定的后融合算法进行融合匹配,则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目标估计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融合算法的性能提升还取决于两个芯片的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以及融合算法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硬件条件和算法性能,并进行实验和评估,以确定最佳的融合策略。
因此,在相同的输入源上布局两套不同的感知算法,以弥补彼此的缺陷,这种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将不同的感知算法应用于相同的输入源,可以获得不同的检测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融合算法进行集成,以产生更全面和准确的检测结果。融合算法可以综合利用两个算法的优势,弥补彼此的缺陷。例如,一个算法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缺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而另一个算法则对其他类型的缺陷更擅长。通过融合这两个算法的结果,可以提高整体的检测性能。
思考3:那如果是相同的芯片布局两套不同的融合算法是否可行呢?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如果如果想要在两块相同类型不同型号的域控制器芯片上运行两套相同的融合算法和参数,那计算结果是否可以作为相互校验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使用相同的融合算法和参数,尽管芯片不一样也可能导致芯片算子可能有差异,但是两个芯片出来的结果应该是大差不差的。然而,对于整个检测任务来说,确实无法对缺陷进行弥补。因为,基于特征融合和目标融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提取并融合图像的特征或目标信息来实现图像处理任务。例如,在目标识别任务中,可以将不同检测器或分类器的输出结果进行融合,以提高准确性和鲁棒性。但这些方法只能优化已有的特征或目标信息,无法从本质上弥补缺陷。
如果要解决智驾域控芯片本身的缺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芯片硬件和算法两个方面。首先,需要确保芯片硬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减少可能的缺陷。其次,在算法方面,可以对特征提取、融合算法或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优化,以提高整体的性能和健壮性。总而言之,融合算法可以优化已有的特征和目标信息,但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芯片的硬件缺陷。要解决缺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芯片硬件和算法优化两个方面。
思考4:在实践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融合策略呢?
要采用合适的融合策略,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通过加权融合、决策级融合或特征级融合,来进行有效的融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融合策略和对应的适用场景的例子:
1)加权融合(Weighted Fusion):根据算法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每个算法分配一个权重,然后根据权重对算法的输出进行加权融合。适用于场景中不同算法的可靠性和性能差异较大,且需要更关注某些算法的输出结果。
2)决策级融合(Decision-level Fusion):基于每个算法的独立决策结果,使用逻辑运算(如投票、逻辑与/或)来生成最终的决策。适用于场景中对应每个算法的决策结果都具有一定的权重,而不关注每个算法的具体输出。
3)特征级融合(Feature-level Fusion):从不同算法中提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然后使用单个算法对新特征进行分类或检测。适用于场景中不同算法在特征提取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决策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交通监控系统,需要同时检测交通标志和车辆。我们可以使用两套不同的感知算法,一套专门用于交通标志检测,另一套专门用于车辆检测。
对于加权融合而言,我们可以为交通标志检测算法和车辆检测算法分配不同的权重。如果交通标志检测算法的准确性更高,我们可以为其分配更高的权重,以便更重视交通标志的检测结果。
对于决策级融合,我们可以将交通标志检测算法和车辆检测算法的输出进行逻辑与/或运算。如果两个算法都检测到了交通标志和车辆,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结果。
对于特征级融合,我们可以从交通标志检测算法和车辆检测算法中提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合并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单一的分类器来对新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同时检测交通标志和车辆。
基于如上例子,具体的融合策略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算法的特点以及应用的需求来选择。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实验和评估,找到最适合特定场景的融合策略,以确定最佳的算法组合和融合策略。
总之,通过在相同的输入源上布局不同的感知算法,并利用融合算法来集成它们的结果,可以实现差异化的检测,并且弥补彼此的缺陷。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检测性能。
思考5:可能有人要问诸如像摄像头、毫米波、激光这些不同的感知源输出的特征信息也能做融合吗,他们的特征向量表示形式可能不一样?
是的,不同感知源输出的特征信息也可以进行融合。虽然它们的特征向量表示形式可能不一样,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它们转换成相同的特征表示形式,然后再进行融合。
例如,假设一个场景中有两个感知源,一个是图像传感器,另一个是雷达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输出的是图像数据,而雷达传感器输出的是距离和速度等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从图像中提取特征,比如目标的位置、尺寸、方向等。而雷达传感器输出的特征可以是距离和速度等数值信息。为了将它们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将图像处理得到的特征和雷达传感器输出的数值特征组合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将数值特征归一化,然后连接到图像特征之后,形成一个包含多种类型特征的向量。然后,可以使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或深度学习模型,对这个融合后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或回归。
那么,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或支持向量机(SVM)将特征连接到图像特征。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要进行车辆检测任务,有两个感知源,一个图像传感器和一个雷达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输出的是车辆的图像,而雷达传感器输出的是车辆的距离信息。
首先,我们使用图像处理算法从图像中提取车辆的特征,比如车辆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我们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特征进行分类。CNN可以学习到图像中的抽象特征,从而能够对车辆进行准确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雷达传感器输出的车辆距离信息作为数值特征。可以对距离进行归一化,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然后,我们可以将数值特征连接到图像特征的后面,形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这个新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SVM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它可以根据特征向量的分布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开。
在训练阶段,我们可以使用带有标注类别的数据集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特征组合的方式,可以使得特征分类的性能得到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特征的选择和提取过程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特征,并设计适当的特征提取方法,以确保特征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并提高分类精度。
思考6:那么,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或支持向量机(SVM)将特征连接到图像特征呢?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进行车辆检测任务,有两个感知源,一个图像传感器和一个雷达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输出的是车辆的图像,而雷达传感器输出的是车辆的距离信息。
首先,我们使用图像处理算法从图像中提取车辆的特征,比如车辆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我们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特征进行分类。CNN可以学习到图像中的抽象特征,从而能够对车辆进行准确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雷达传感器输出的车辆距离信息作为数值特征。可以对距离进行归一化,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然后,我们可以将数值特征连接到图像特征的后面,形成一个新的特征向量。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这个新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SVM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它可以根据特征向量的分布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开。下图表示了一种支持向量机对图像特征提取后分类图像特征并作相关性链接的示意图。
在训练阶段,我们可以使用带有标注类别的数据集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特征组合的方式,可以使得特征分类的性能得到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特征的选择和提取过程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特征,并设计适当的特征提取方法,以确保特征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并提高分类精度。
当然,在特征级融合时,特征的选择和提取过程也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特征,并设计适当的特征提取方法,以确保融合后的特征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并提高最终任务的性能。
在进行特征选择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选择并提取最佳的特征,以保证不同传感器特征的融合性能:
1)相关性分析
首先,对于每个传感器的特征,可以计算其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选择与目标变量高度相关或显著相关的特征作为候选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特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2)特征重要性评估
对于候选特征,可以使用基于模型的方法(如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或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来评估其在模型中的重要性。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特征对模型性能的贡献程度,选择对目标变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征。
3)逐步回归
逐步回归是一种迭代的特征选择方法,通过在每个步骤中选择对目标变量贡献最大的特征,并逐渐构建一个具有最佳性能的模型。该方法可以在特征之间进行逐步交互,并筛选出对模型性能贡献较大的特征。
4)主成分分析(PCA)
对于特征维度较高的情况,可以使用PCA方法来降低特征空间的维度。PCA通过将原始特征转换为一组线性无关的主成分(即投影),减少特征维度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信息。可以选择保留主成分的百分比或保留具有较高方差贡献的主成分。
5)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
结合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具有潜在信息的特征。专家们可以提供关于传感器特征融合的建议,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特征选择和提取。
热门文章
更多精华美文扫码阅读
焉知汽车
希骥电池与储能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