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智能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技术突围与市场竞速下的具身智能新势力
出品 | 焉知人形机器人
2025年3月31日,成立仅一年的杭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千寻智能(Spirit AI)宣布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由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P7)领投,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等多家机构跟投。此次融资将用于具身大模型迭代、机器人本体研发及人才储备。至此,公司成立一年内累计融资超9亿元,成为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速度最快的企业之一。
技术突破:软硬协同构建竞争力
千寻智能(Spirit AI)的核心技术布局涵盖具身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两大方向。
该模型通过动态场景感知技术,解决了衣物褶皱、形态随机性带来的操作难题,并在时序控制上实现高精度动作策略调整。对比硅谷明星企业Figure的技术路径,千寻的端到端全栈能力(AI+硬件协同)成为差异化壁垒。
2、人形机器人硬件创新即将发布的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采用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拥有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功率密度较特斯拉Optimus提升15%。其仿生力控和安全性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工业、服务等高附加值场景落地奠定基础。
3、顶尖团队与产学研融合联合创始人高阳(UC Berkeley博士、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提出的ViLa算法被Figure采用,团队在强化学习、跨模态交互领域积累深厚。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共建实验室,通过“AI+机器人双导师制”加速人才孵化和技术转化,形成产学研闭环。
优势分析:资本青睐与商业化潜力
1、资本加速下的技术迭代成立仅1年完成4轮融资(累计超8亿元),Pre-A轮由阿美风投Prosperity7领投,招商局创投、浙江省科创母基金等战略加持。资方看重其模型泛化能力与硬件工程化效率,例如VLA模型迭代速度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2、商业化前景可期创始人韩峰涛(前珞石机器人CTO)曾主导交付超2万台工业机器人,团队具备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经验。当前聚焦智能制造、物流等高附加值领域,计划2025年交付数百台产品,并探索家庭服务场景。杭州的产业链优势(如宇树科技、阿里达摩院等)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
3、政策与市场红利杭州市规划2029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500亿元,重点支持“最优本体+最强大脑”生态。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千寻在柔性操作、力控关节等长板技术有望抢占工业与服务市场先机。
挑战与风险:竞速赛道的不确定性
1、技术落地门槛柔性物体操作、跨场景泛化等能力距离真实复杂环境仍有差距,需持续投入大模型训练与数据积累。尽管实验室表现亮眼,但复杂场景的可靠性仍需验证。例如,叠衣服任务在家庭环境中的光照、空间干扰等因素可能影响模型稳定性。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控制(Moz1未公布定价)将决定规模化速度。
2、竞争白热化国内智元机器人(腾讯投资)、它石智能(1.2亿美元天使轮)等企业同步发力;国际巨头Figure、特斯拉Optimus持续迭代,行业窗口期或逐渐收窄。千寻需在2025年首批交付中证明产品性价比与场景适配性,以巩固先发优势。
3、长周期研发投入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尚未到来,技术突破依赖长期投入。公司需平衡融资节奏与研发开支,避免陷入“估值泡沫”风险。
结语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